目前,四色胶印机已十分普及,众多知名品牌胶印机,不仅设备性能优良、自动化程度高,并均配置了墨色遥控系统,使印品墨色的控制变得方便、可靠。但在实际印刷过程中,要做到每批印品的墨色稳定,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产中常会遇到因墨色差异太大而导致的质量问题,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本文将就影响墨色稳定性的因素,分享一些经验。
开印前,要凭经验做好预调工作
首先,根据打样稿或印版图文面积,粗略调节各色组墨斗的下墨量。在配有墨色遥控系统的机器上,这项工作更易完成。对此应有八成以上的估算,不要在印刷时边印边大范围地调整墨量,以免造成很大的色差。
其次,按照生产工艺单的要求和该产品的特点,预先调节好飞达、收纸、油墨性能、压力大小等各个环节,避免在正式印刷时手忙脚乱。其中,确保飞达可靠、连续、稳定地输纸是最重要的。有经验的操作人员都是先根据纸张的幅面、厚度,预先调整好吹气、吸气、压脚、压簧、压纸轮、侧规、前规等,理顺各部件之间的运动配合关系,确保飞达流畅地输纸,避免因飞达打顿而造成墨色深浅不一。这里建议,有经验的工人师傅可以对飞达进行预先调整。
此外,还要针对该印品的用纸质量好坏、图文面积大小,事先对油墨的黏度、流动性、干燥性等适当调节,以提高其印刷适性,确保印刷正常进行,不能因经常停机清洗橡皮布和印版上的纸毛、墨皮而造成墨色深浅不一。如果到了印刷中途再加入各种撤黏剂、调墨油,出现色彩偏差是肯定的。
总之,将开机前的预调工作做好,就可以大大降低正式开印后的故障,机长也才有时间和精力集中看好墨色。
正确调节水、墨辊压力
在印刷过程中,印版图文部分必须得到连续不断、均匀适量的油墨,才能获得墨色一致的印品。因此,墨辊与墨辊之间、墨辊与印版之间,必须保持恰当的接触和滚动关系,以实现油墨的良好传递。如果这项工作做得不细致,不正确,墨色就不会保持一致。因此,每次安装水、墨辊时,都坚持采用轧墨杠的方法来逐一调节它们之间的压力,而不用塞尺试拉力的传统方法,因为后者因各种人为因素导致的实际误差较大,在多色、高速机上更要禁用。至于轧墨杠的宽度,一般以4~5mm为宜。先调节传墨辊与串墨辊之间的压力,再调节着墨辊与串墨辊、印版滚筒之间的压力,最后再调节传水辊、靠版水辊、串水辊、中间辊相互之间的压力,还有靠版水辊与印版滚筒之间的压力,这几个水路之间的墨杠以6mm为宜。
设备在使用了两三个月后还要对其进行重新调整,因为墨辊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摩擦后,直径都会变小,尤其在传动中较为明显。墨辊之间的压力变小了,油墨堆积在墨辊上就会传不下来,当飞达打顿或停机再续印时,由于这时下墨量大,造成前几十张甚至几百张的墨色较深,理想的水墨平衡难以实现。这一故障一般不易发现,只有在承印较精细的印品时才较为明显。总之,这方面的操作要细致、方法要科学,否则就会引起水、墨杠、印品的叼口和拖梢部位墨色深浅不一,人为地造成了故障并增大了操作难度。
实现水墨平衡
众所周知,水墨平衡是胶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造成水大墨大,使油墨发生水包油型乳化,印品质量当然就不会理想。通过长期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一些技巧。
首先,确保水、墨辊之间的压力关系调节得当,润版液和异丙醇的含量符合一般标准。在此基础上开机,合上水、墨辊,之后停机查看印版,以印版叼口处略有3mm左右的粘脏为佳。将此时的水量作为印刷初始水量,就能保证一般图文产品的正常印刷,基本实现水墨平衡。
其次,根据其他因素灵活调整用水量,如印版图文面积较大,纸张表面较粗糙,油墨中需加入添加剂,印刷速度及空气温、湿度等变化时。
此外,笔者还发现机器刚开印时,机身温度较低,而当机器高速运转了一两个小时后,机身温度,特别是胶辊温度会上升一倍以上,甚至更高,此时用水量就要逐渐加大,直至水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可见,要实现水墨平衡并非易事,需要操作人员多方权衡、辨证运用。否则,墨色稳定性难以控制,印不出优质的印品。
打样稿的校正和色序安排
生产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客户提供的样稿很不标准,或者不打样而只提供一张彩喷稿。这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用硬性加大墨量或减小墨量的办法来追打样稿的效果。即使刚开始做到了和打样稿较接近,但也无法保证墨色的稳定性,从而无法保证印品最终质量。对此,印刷厂应当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和客户交流意见,指出样稿存在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取得同意后方可适当调整再印刷。
生产中通常是以油墨黏度来确定多色机的印刷色序,由于在多色印刷中,油墨是以湿压湿的方式叠印在一起,只有获得最佳的叠印率,才能印出墨色稳定、一致的印品。印刷色序的安排必须服从印品的特点和质量导致色彩失真的主要因素
1、色彩还原处理引起色彩失真
现代印刷通常使用C、M、Y、K四色油墨再现色彩,由于油墨本身存在纯度问题,因而印刷叠印时也会产生色彩失真。
2、分色处理引起色彩失真
印刷通常使用C、M、Y、K四色油墨复制色彩,而数字采集设备采集到计算机的图像信息通常是R、G、B信息,因而在印刷制版之前需要将图像信息转换成C、M、Y、K模式,即分色处理。
所谓“分色”就是将图像每个像素的色彩信息(一般是R、G、B颜色信息)分解转换成适合印刷C、M、Y、K模式的色彩信息。在分色过程中会引起颜色信息丢失。
在分色时,只有根据油墨、纸张等印刷适性,正确设置分色参数(如设定网点扩大值、灰平衡参数、黑版阶调等),才可能输出高质量的分色片,尽可能减少颜色信息的丢失。
3、原稿存在色彩失真
印刷图像原稿大多是通过摄影手段得到的。对于照片原稿,除了在拍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色彩失真外,由于色彩是通过色料等呈色材料再现的,而呈色材料很容易发生色衰减,因而也可能引起照片色彩的失真。
另外,随着数码相机的不断普及,数字图像原稿越来越多,而数码相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大大提高,由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差,拍摄出来的图像容易出现画面暗淡、图像模糊等问题,造成原稿色彩失真。
4、扫描处理引起色彩失真
照片原稿的图像密度是连续的,需要将图像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在利用扫描设备扫描图像时,需要把图像分割成不连续的像素点,逐点逐行采集原稿上每个像素点的R、G、B信息。
在扫描过程中,会引起像素点颜色信息的丢失,而图像处理都是以所采集的图像信息为基础,所有关于色彩的操作也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并不能增加图像的颜色信息。
因此,对于照片原稿来说,扫描是图像处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操作不当就会引起图像色彩失真。
如何辨别色彩失真
对色彩失真的主要因素有了了解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何发现色彩失真才是关键。
1、第一印象基准法
人的眼睛对色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对于色彩轻微失真的图像,反复观察会减弱识别的能力。
因此,在判断是否存在色彩失真时,利用第一眼的印象来排除人眼颜色视觉的局限性是发现色彩失真的重要方法。
2、中性色基准法
生活中有许多中性色彩,如黑色、白色、灰色等,它们是缤纷世界中颜色的零点,我们可以作为辨别色彩失真的基点。
3、肤色基准法
皮肤的颜色是人们最熟悉的色彩,凡是人物图像,尤其是以人物肖像为主的画面,都可以根据皮肤的颜色作为辨别色彩失真的依据。
无论黄皮肤、白皮肤或黑皮肤,其肤色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都是血色。即:黄中有红、白里透红或黑中泛红,如果图像中人物肤色偏黄就会给人产生病态的感觉。
在正常情况下,即使图像中人物皮肤的颜色真的偏黄,在彩色校正时也要调整为血色,即黄中有红。要求,而不能一成不变。同时,也可以对油墨黏度做出调整。如一个以紫色为主的封面和一个以天蓝色为主的封面,其印刷色序就不同,前者先青后品红,后者先品红后青,否则叠印出来的色彩就会呈斑点状,既不平服也不稳定。如以黑色为主的印品,黑色就应尽量安排在最后一个色组,这样印出来的印品,黑色的光泽度较好,也避免了机器内部擦痕和混色现象的发生。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加强工作责任心
做任何工作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质量意识,必须规范工艺操作,坚持"三平"、"三勤"等好的传统习惯。以勤对样张为例,在对照样板上的签字样时,由于距离、角度、光源等的不同,都会使视觉产生偏差,导致墨色前后不一致,这时必须把签字样从样板上取下来仔细比较才行;长版活的印版需要烤版,以减少换版造成的墨色偏差;橡皮布要经常清洗,每次清洗后都要多放吸墨纸让墨色走稳;飞达打顿后,刚起印的五六张墨色太深要抽出,印刷速度不可贪快,重要的是保持机器稳定、正常;给墨斗添墨时,由于新墨较硬且流动性较差,要多搅拌几下,以免影响下墨量,造成墨色偏差等。
操作人员要不断学习、细心观察和分析,从各方面找出影响墨色变化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加以防范和克服,努力提高印品墨色的稳定性、一致性,切实提高印品质量。